The Coop成立于1882年, 是一个由学生们自己集资筹建起来的合作社。这里最初只出售书籍, 学生用品和冬天御寒取暖的木头和煤。1916年 MIT从波士顿搬到剑桥后, 邀请他们在MIT也建立了一个分社。唯有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与这两校有隶属关系的单位)的师生、校友以及职工才有资格成为会员。读者在申请会员卡时必须出示两校的ID卡。获批成为会员之后,“库普”会将当年的利润以折扣的方式返回到会员的手中,唯有会员才能享受该优惠。有趣的是,从1882年开始,“库普”的会员的年费就是1美元,到今天依旧如此。The Coop现在是全美最大的大学城书店, 里面几乎拥有校园内外学生们所需的所有书籍。四层的书店,可以买到哈佛作者们最新的英文学术著作和文艺书籍。到了“库普书店”,人们在看到书的同时,同时可以感觉到自己是到了哈佛的地盘——从正门推门进去之后,四周的颜色,书架的颜色,都是哈佛红,而抬头更是能看到高高悬挂在二楼之上的哈佛深红色的校旗。而在二楼的后面,还有咖啡厅,那里是学生休闲学习的好地方。在靠窗处,还有可以俯瞰哈佛广场的桌椅,书架上取一本喜爱的书,任阳光洒进来,静静的读书写字,偶尔看着息壤的人流穿梭在广场,顿然也觉得被这高大上的文化气息熏陶滋养了。
从书店的后门走到街对面, 是Coop的纪念品专卖店,所有的商品皆印有哈佛的商标,凡是你喜欢的紀念品尽可在那里买到,价钱自然会比同质量的其它商品要高数倍。物以稀为贵, 哈佛当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品牌! 这里除销售印有哈佛校徽的T恤、套头衫、文具、咖啡杯与服装外,如果你好奇,还可以去顶层看看哈佛课堂所用的教材和他们的毕业证书、学士袍的样子。
自然另一家与哈佛毫无关系的哈佛书店也是必到之处,书店伫立在马萨诸塞大道和普立顿街的街角,创立於1932年。 里面的书籍非常齐全, 创始人马克·S·克雷默(Mark Kramer)是波士顿本地人。当年他从父母处借貸了三百美金创办了一个专卖旧书和因滞销而降价的减价书店,。当时书店的位置在剑桥Boylston 街19号 (今天的JFK街) 。 1934年,Mark与Pauline结婚, 夫妻二人合伙同心协力地经营这家书店
。 那时书店规模还比较小,但已经确立了坚持至今的经营策略,即面对面服务,广积货源和品种多样化。当時的哈佛广场和今日一样,是个吸引学者、爱书人以及游客的胜地, 哈佛书店一直颇受欢迎。
其实“哈佛书店”的规模不大,上下两层而已,且每一层的面积也不太大。但她的确是家好书店。在其80年的经营中,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搞得有声有色。“哈佛书店”最有名的活动就是它常年推出的“名作家讲座系列”了。这一闻名遐迩的名作家讲座几乎天天都有。仅以2006年为例,她就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多达280位作家来到这里讲座。其中既有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更多的还是像英国作家拉什迪,美国作家梅勒、厄普代克这样的名家。就连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奥巴马总统也来这里作过讲座。书店经营有道,如果演讲人名气过大,书店就会卖票。大概5美元一张,而且这5美元的门票翻过来就是一张优惠券,同样价值5美元。书店就这样又将费用返还给了读者。
6.) 漫步查尔斯河畔 离开哈佛书店后,穿过肯尼迪公园就可以来到查尔斯河畔。河里有一群悠然自得的野鸭四处游弋戏水,小道上有人在跑步,有情侣并肩依偎私语,有学生在苦读,还有比基尼美女在晒日光浴。维克思桥(Weeks Bridge)是查尔斯河上唯一的步行桥, 据说哈佛大学供热的水蒸汽,电路和网络管道都是从这座桥的底部输送到对岸的商学院校园的。站在维克思桥上,看到一个桨手摇着长橹,独木舟从桥下静谧的水面上划过,留下道道涟漪。从桥上穿过查尔斯河,左边是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楼群,右边则是哈佛体育馆。两岸河堤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在河畔绿荫间的蜿蜒小道、不远处红砖矮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圆顶。这座仿中世纪桥梁建于1927年, 它的倩影频繁地出现在哈佛的明信片中。
当然,查理士河也有喧嚣的时候,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查理士河赛艇大会。赛艇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第5位最受欢迎的项目,他更是高校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在英美,牛津与剑桥、哈佛与耶鲁的对抗都已有百年的历史。其中,耶鲁大学赛艇队和哈佛大学赛艇队分别成立于1843年和1852年,两校于1852年在新伦敦进行了第一次赛艇对抗赛,这是美国大学之间最有历史传统和最重要的比赛,由此开创了北美高校体育运动的新纪元。赛艇赛每年十月底在查尔斯河上举行,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0多届。 每次奥运会比赛都有哈佛大学的赛艇队员代表美国参赛。
因此,在春季和秋季来这里参观的朋友,有就会有幸亲见赛艇队员在河上练习,要知道赛艇在哈佛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哦。
7.) 博大精深的哈佛博物馆文化
美国的不少名校都有自己独立的博物馆,对于初探高等学府的人来说无疑是另一道精彩的风景线。从大的结构来说哈佛有四所博物馆,博物馆的收藏品贯穿不同历史时期,涵盖美术、考古与人类学、自然和闪米特人历史,下面还各设分馆。它的馆藏品汇集了几代人的慷慨捐助,绝大部分捐助者都是哈佛大学校友,通过百余年的努力,哈佛教职员工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深入教学和研究追本求源,为增长哈佛人的学问和知识旁征博引,创造了哈佛大学的博物馆文化。
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最为引人注目。它分类细致、馆藏丰富,大部分展品陈列在名为“大学博物馆”的红砖楼内。楼内划分为植物标本室、植物学博物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矿物学博物馆、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闪米特人博物馆。
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是在乔治·皮博迪先生捐赠基础上于1866年成立的,是西半球第一个与人类学分开的博物馆。早期的探险考察主要集中在中美地区,特别是古典和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化。20世纪初叶,收藏品开始源源来自世界各地。1920年,为加强科学研究,哈佛以博物馆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学科部——考古学部。它的收藏和文献与日俱增,地图、野外记录、信件、报纸、照片、胶片、录音带、录像资料、骨骼收藏应有尽有,如今它已成为西半球人类文化历史最大的收藏地之一。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在杰出的瑞士动物学家Louis Agassiz的努力下,于1859年建成,是当时动物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全馆分为12个部门,如海洋生物学、昆虫学、无脊椎动物学、软体动物学等等,强调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最经典当属植物学博物馆。它在1858年成立初期叫“蔬菜博物馆”,重点研究经济类作物,当时陈列的主要素材由英国皇家植物园主任威廉·胡克尔爵士捐赠。1890年在植物学系第一任系主任林肯·古德勒的关心下,又增加了药用植物等各类植物的标本、照片和考古资料的收藏,特别是早期生命形成和前寒武纪素材均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该博物馆最著名的收藏是玻璃植物模型,即所谓的“玻璃花”。它们是于1887年至1936年间由两代德国父子玻璃艺术家制作而成的,一直被用来作为教学讲解模型。“玻璃花”约3000件,超过840个物种,都是用金属线作为骨架,用玻璃制作而成的。一束束、一株株、一枚枚的玻璃植物模型在镶着木边的展柜中熠熠生辉。紫色的蝴蝶花栩栩如生,雪白的睡莲娇美含蓄,火红的罂粟花踔厉风发,黄色凤梨醉意陶然,蜜蜂模型更可以假乱真。每件模型的尺寸,无论与原物相同或放大,都达到了科学的精确性与艺术的完美性。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收藏。
领略哈佛文化,是要走入红墙,里面的世界更精彩。
8) 哈佛体球场与美式橄榄球的发源
哈佛体育场位于查尔斯河南岸,是全美最棒的大学橄榄球场地,也是全美最古老的体育场(建于1903年)。它融合了希腊运动场和古罗马竞技场风格,整体呈马蹄铁形状,是世界第一座大规模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容纳观众30,323人而且视线极佳,顶部甚至可以俯瞰波士顿的天际线。
纵观美式橄榄球历史,它其实是起源于常春藤联盟。美式足球首先由
哈佛大学学生以一种名叫“Ballown”的运动开始,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带着球跑过对手。在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式足球开始在大学中广泛流行。美国大专院校橄榄球运动开展早,人才辈出,第一场橄榄球赛于1869年11月6日,两支球队是新泽西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和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不过当时的橄榄球运动与现在并不尽相同。现代美式足球的型式在1874年哈佛大学对蒙特利尔 McGill 大学的三场系列赛中发展起来。1876年,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四所大学组成了美国第一个大专院校橄榄球联盟。而现在,美国六百多所大专院校橄榄球队分属60个橄榄球联盟。其中,最为重要的比赛同样是哈佛与耶鲁之争,叫做The Game,通常在11月举行,赛事的场地则是在哈佛与耶鲁的体育场间轮流交替。两个同为全美最顶尖的学校,在名望和历史底蕴上不相上下,或许是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将会面子十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赢球的一方甚至比拿到校际联赛的冠军还兴奋。每年一度的The Game,双方都格外重视,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是一场规模巨大,每个人都想参加狂欢节,它不仅是一个比赛,也是校友关注的焦点。比赛现场常常出现前总统乔治-布什还有无数的名人,每次比赛都会爆满。”
真希望有机会能现场加入那万人盛事,一睹常春藤里的青春热血。
9.) 感受女性的力量, 拜访海伦凯勒的母校
拉德克利夫文理学学院于1879年成立,跟哈佛隔街相望。那时学院和哈佛达成协议——女子学院只能私自聘请哈佛大学的教授去兼课,而女学生们却绝不允许去哈佛的教室听课。如此一来,百年来,哈佛只是男人们的世界。“二战”期间,哈佛大学不少男生参了军,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就读的女生才被允许到哈佛大学听课。这样,一堵古老的“男尊女卑”的墙,终于慢慢地坍塌了。当然此间的艰辛也只有那个年代的哈佛人能够见证了。1963年,女性终于可以和男性一样获得哈佛的毕业证书,那时还是哈佛-拉德克利夫联合文凭;直到1972年,考上哈佛的女孩子才能够搬进哈佛校园里面的宿舍。1977年与
哈佛签署正式合并协议;1999年全面整合到哈佛大学。
这里曾有一位我们熟识的伟大女性: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又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她整天面对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亡一般的寂静,但这并没有泯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声音的渴望。她就是我们熟识的海伦·凯勒。走进拉德克利夫学院,再次想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文字配上眼前海伦的照片,着实感动于这份坚强的力量。
时至今日,哈佛仍保持一个集体尖叫裸奔的传统,说是纪念当年男女比例失调以致身体荒芜的历史,当然现在则是同学们期末大考前放松解压的一种奇特方式。如果有幸再那段时间造访,一定要待到半夜12点亲见那青春的疯狂。
此外,美国名校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也是自1636年建校以来的首位女校长,现年59岁的福斯特是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专家,原本就是拉德克利夫的院长。在哈佛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福斯特说:“我希望对我的任命能成为一个机会均等的象征,这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她接着强调称:“我不是哈佛女校长,我是哈佛校长。”
如果你是女生,或家有女儿,我想这应该是你来哈佛必膜拜之地
10)百年风雨见证--哈佛与中国渊缘
路过怀德纳图书馆,迎面而来的居然是机具中国元素的一座古代石碑。碑座是贔屃,碑帽是四条盘龙。碑身镌刻着阴文,四周为突起的饰纹,碑身的侧面也是雕刻的阳纹龙饰。做工精细有皇家之气。查证才知,这座石碑来自中国圆明园。是1936年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时,中国哈佛同学会送给母校的一座纪念碑。年代久远,北风肆虐,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有些模糊,还依稀可见上面的碑文,当时的 中国留学生感念之心,溢于言表
其实,哈佛优秀毕业生中有不少是中国的学子:胡复刚(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拓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1918年归国,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先驱)、刘瑞恒(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1919年获哈佛医学博士学位,1915年学成归国,曾任协和医院院长及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竺可桢(科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3年入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1918年归国。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此外,还有语言学家赵元任、林语堂,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梁秋,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著名数学家江泽涵,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屏,数学家姜立夫,剧作家洪深,政治学家钱端升,地质学家张炳喜,电子专家王安,建筑家贝聿铭等。当然,还有一位体育迷一定熟识的“林来疯”--林书豪。
目前,哈佛大学到底有多少中国学生呢?根据和几位在哈佛大学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以及她们提供的信息,同时结合哈佛国际办公室HIA提供的数据,目前来看,中国学生在哈佛全职就读的学生人数在 541人左右,数据会有上下浮动,但变化幅度很小。其中文理研究生院是哈佛录取中国学生的大户。医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录取中国学生的数量几近于无。 哈佛大学的本科录取 2012 秋季入学新生创下新低,只有 5.9%,留学专家介绍说:“优秀的托福和SAT成绩只是敲门砖,每个申请人都要做好“被拒”的准备,即便你自认为足够优秀”。
如果这里是你的梦想学府,那请务必加油,诚挚地祝福每位逐梦人梦想成真,成为哈佛园里优秀的一名中国学子!
(图文记者:笑笑,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